4月29日下午2點,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報業集團指導,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閱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嘉印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主辦的《復蘇人》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順利舉辦。本書作者、斯坦福工程碩士永城與知名作家李西閩,討論了關于未來世界的可能格局,引發讀者的探索思潮。
人工智能只是二進制的數學
本書作者永城,本科就讀清華大學,后全獎赴斯坦福攻讀人工智能研究生。就是這樣一位“理工學霸”,偏偏愛上了文學,并在三十歲時告別了熟悉的人工智能行業,開始嘗試一種“缺乏根基卻充滿新鮮素材”的生活。
在活動現場,談到新作《復蘇人》所涉及的人工智能話題,永城從專業角度向我們做了分享:
“寫到人工智能這些,我會蠻興奮的。因為會有一種想要撥亂反正的愿望。現在,人工智能是個很熱的話題,很多人甚至在談未來我們會變成機器人的奴隸等等。雖然我已經有二十年沒做這個行業,但我之前做這個行業時,覺得還差得遠。說到底,人工智能只是數學,而且是二進制的數學而已。所有電腦程序都是基于數學計算來的。我們人腦肯定是比數學高級很多。”
決定未來的不是代碼而是人性
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復蘇人》摒棄了大部分科幻作品對宇宙層面的想象,從地球自身的發展入手,預測了未來世界的可能格局,并深層次地探討了人性的復雜與多變。
在活動現場,永城與我們分享了《復蘇人》的科技邏輯設定。他以胚胎繁衍技術為例,詳細描述了從23世紀到26世紀胚胎科技從人體代孕、胚胎孵化器、基因改造到政府統一規劃孵化的改變。一方面,這種科技的進步影響了兩性、婚姻以致于社會結構,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人性中想要擺脫繁衍壓力的訴求,決定了科技發展的方向。永城說道,“我認為,是我們的人性永遠推動著人類去往未來發展,未來是我們自己造就的,而不是機器人、人工智能來決定的。”
這場關于“未來”的時空對話,是對當下社會生活的延展性思辨。
科幻與恐怖的深層次碰撞
此次活動特別邀請了著名作家、中國新概念恐怖小說的領軍人物和倡導者李西閩。永城與李西閩的交流,或許可以看作是科幻小說與恐怖小說的思維碰撞。大多數人認為,科幻與恐怖小說的創作只需要作者具備高強的虛構能力,卻往往忽視了真實的作用。兩位作者不約而同表示,真實是所有一切創作的力量基礎,即使是虛構成分很高的科幻、恐怖小說,也是要基于真實的“血肉”之上的。
在交談中,兩人還提到了作家“去類型”化問題。體裁只是作家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隨著作者閱歷的增加,體裁可能應時而變,一個優秀的作家不應該、也不可能被“類型”定義。
作者VS讀者
此次活動正值五一小長假,書城里來往讀者眾多,發布會現場也圍滿了觀眾。作者與嘉賓的討論激發了現場讀者關于未來世界可能格局的探索思潮。記者們更是針對當今科幻小說現狀、《復蘇人》創作初衷等問題踴躍提問,現場氣氛一度十分火爆。最后的簽售環節,氣氛熱烈,讀者們將永城團團圍住,有序地讓其簽名并合影。
科幻IP的影視化之路
隨著劉慈欣、郝景芳等科幻作家的聲名鵲起,科幻市場日益擴大,科幻IP開始成為眾多影視公司的“狩獵目標”。作為永城重點創作的科幻系列,《復蘇人》受到行業期待與看好。